
1. 李白的“呆若木鸡”
呆若木鸡是中国流传最广的一个成语之一,它形容的是人因为遭遇突如其来的打击、惊吓,而失去了应有的反应能力,呆若木头,甚至不知道做出任何的动作与反应。成语源于唐代诗人李白时期,李白曾经写下了这样一首诗—— “深秋帘幕千家雨,落木携花随月流。影日与影夜相半,呆若木鸡闭口愁。” 这首诗就是形容李白落魄失意的心境与他寻求不到出路、不知所措的状态。成语“呆若木鸡”由此而来。
2. 徐渭的捉刺
在我国的文化中,呆若木鸡被视为是一种贬义的表达方式,用来形容那种异常深重的愁绪或者极度的惶恐不安。除李白外,唐朝的一位著名书法家徐渭也曾经写下“呆若木鸡”这个成语。徐渭的这个“呆若木鸡”还有点刻薄的味道,他写的《欧阳永叔杂字帖》中有一行字: “呆若木鸡,羞识三分。” 意思是说被打击到傻掉的人是非常没有面子的,如果当着人们的面胡逛,那就更加的羞愧难当了。这里徐渭对呆若木鸡所蕴含的深情做了一个捉刺。
3. 现代社会中的“呆若木鸡”
在现代社会中,“呆若木鸡”不再是只形容某些贬义的心境状态,而是常常被用来描述某些企业、团队在应对困难、遭遇打击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。这时候的“呆若木鸡”可能更多的是出于无奈,人们常常会被困境中的突发情况所打击,按照惯性思维无法作出任何有效的反应。在这种情况下,能够正确的面对困难,即时的调整策略,是一种非常关键的能力。现代社会中的“呆若木鸡”面对的可能是生活中的各种紧急情况、事业中的竞争打击等,而在这些情境中能够站稳脚跟,不失向前的勇气,才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