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. 什么是觊觎
觊觎指的是渴望、希望拥有某些事物或者地位,这种渴望常常是贪婪、不公正的。人们常常将觊觎归为七宗罪之一,因为它会导致人们在个人利益与道义责任之间做出错误的选择,让正义与公正受到侵害。
2. 觊觎的危害
觊觎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:
首先,觊觎容易导致人们对于财富、地位等物质利益越来越渴望,进而不断上瘾,往往会在追求满足的过程中不顾道义、规则和法律,甚至不择手段,最终沦为道德败坏者。
其次,觊觎的存在通常伴随着嫉妒心理,人们常常因为不满足自己拥有的东西而对别人的财富、地位等物质利益任意攫取,并以此为借口进行各种破坏甚至暴力行为。
最后,觊觎是社会发展的破坏者,它扭曲了正常的竞争秩序,破坏了公平和公正的分配机制,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社会动荡和贫富分化的加剧。
3. 如何克服觊觎
面对觊觎的危害,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克服它,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。要想做到这一点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。
1)自我反思:对于自己是否存在对于物质利益过于追求的情况,以及这种追求是否超出了道义和法律的限制,需要做到客观反思,增强自我控制和管控能力。
2)合理规划:对于个人的目标和价值,要进行正确合理的规划,避免盲目追求和肆意攫取他人财富,确保达成目标的同时不破坏别人的利益。
3)加强宣传:在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各个方面,要积极宣传觊觎的危害,引导公众养成不贪、不欲、不觊觎的良好品质。
4)建立制度:加强法治建设,建立健全法律法规,从政策层面上对于追求个人利益的过分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。
总之,觊觎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。在生活和工作中,我们必须保持警醒,时时刻刻检测自己的行为和思想,及时纠正错误,增强自我控制能力,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,用理性和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,遵守社会的法律规则,保持社会公正和道义良心。